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南宁市内各大博物馆花式“宠粉”正规股票配资网,从精彩纷呈的主题展览到沉浸式文化体验,从优化服务到特色夜游活动,共同演绎博物馆里的别样精彩。
1 古礼新韵 研学探秘
以“礼”承脉,以“学”启智。这个假期,南宁市内各大博物馆发挥各自特色,或复原传统礼乐,或开展趣味研学活动,以多样形式为观众打造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
10月2日,南宁孔庙博物馆内,一场遵循古制的汉式婚礼在红墙绿瓦间浪漫上演。新人身着传统礼服,在《诗经》吟诵中完成一系列典雅仪式,让在场游客深切领略到中华传统婚俗的独特风采。
南宁孔庙博物馆举行汉式婚礼展演。 (南宁孔庙博物馆供图)
随后,南宁孔庙博物馆陆续推出“笄冠成礼,启智青云——成人礼”“尊师重教,薪火相传——拜师礼”等一系列古礼活动。这些仪式通过场景再现与沉浸式体验,让参与者体会到中华礼仪所蕴含的庄重与温情。
面向青少年的研学活动,则展现出知识与趣味交融的活力。南宁博物馆的非遗课堂聚焦“舌尖”与“指尖”的技艺传承,孩子们兴致盎然地绘制糖画,体验南宁红陶的捏制与施釉工艺,并运用吉祥纹样DIY个性文创,让非遗成为可触摸、可参与、可珍藏的鲜活记忆。
广西博物馆紧扣“双节”主题,策划了两场公益研学:“革命文物背后的红色故事”以文化抗战为主线,讲述了那段以笔墨为刀枪、以精神筑长城的烽火岁月;“中华传统节日——中秋节”依托馆藏文物,引导青少年追溯节日渊源,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展览丰富 戏曲流芳
假期里,广西民族博物馆化身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推出黎锦纺织文化展、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石刻拓片艺术展以及传统音乐作品展,为观众铺开一幅多彩的人文画卷。
广西民族博物馆民乐展演人气十足。 记者 宋延康 摄
观众穿行于广西民族博物馆各展厅,在色彩斑斓的黎锦与造型多样的民族服饰前驻足,细细品味经纬交错间蕴藏的民族智慧与审美传承;在石刻拓片前凝神静观,岩画上的狩猎、祭祀等生活场景诉说着古代先民与自然共生的生存智慧;在环廊间聆听动人音韵,寻找情感共鸣,体会传统音乐蕴含的民族情谊。
在广西自然博物馆,“恐龙:从神话到科学”特展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史前世界的奇妙之窗。展览不仅通过珍贵的化石与模型,生动再现禽龙、那派龙等史前“明星”的雄姿,而且以3D扫描、CT技术、虚拟重建等“硬核”数字化手段,让孩子们直观感受科技如何为古生物研究注入全新活力,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好奇心。
除了静态的展览,戏曲的雅韵也为这个假期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南宁戏曲博物馆举行“周周演”双节特别演出活动,精心编排的邕剧、粤剧经典折子戏与民乐演奏轮番登场。演员们以圆润的唱腔与饱满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南宁地方戏曲的深厚底蕴与艺术魅力。
3 优化服务 夜游拾趣
据统计,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广西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逾12.7万人次。为应对参观高峰、优化服务体验,该馆自10月1日起试行散客免预约参观,观众仅需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或扫码完成实名登记即可入馆,这一举措极大简化了入馆流程。
南宁博物馆、南宁孔庙博物馆等场馆将每日闭馆时间由17:00延后至18:00,以更充裕的开放时间服务观众。此外,因邕江水位上涨,广西民族博物馆与南宁孔庙博物馆于10月3日临时闭馆。两馆及时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公告,并于10月5日恢复开放,展现了高效有序的公共服务能力。
在优化基础服务的同时,各大场馆致力于打造多元的文化体验。当夜幕降临,博物馆焕发出不同于白日的别样魅力。10月5日晚,2025年广西博物馆“奇妙夜”活动如约而至,为数千名观众奏响了一曲复古与温情交织的秋夜乐章。当《明月几时有》《月亮代表我的心》等经典旋律响起,现场观众不约而同地轻声跟唱,构成了秋夜最动人的画面;“奇妙集章游戏”以怀旧游园的方式,让大小朋友体验童趣;“桂宝迷踪”寻宝活动巧妙地将文物知识融入趣味探索,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悄然浸润心田。
10月8日晚,南宁孔庙博物馆上演一场风雅浪漫的中秋仪式。精彩的汉服秀《月下霓裳》与古乐诗诵节目展现了中华服饰与礼乐之美;庄重的传统拜月典礼遵循古礼正规股票配资网,传递对美好生活的祝愿;灯谜长廊与中秋集市融合古风与现代元素,让游客在互动与消费中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的蓬勃生命力。
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